明日的学校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1-05-16 来源:百科大全 点击:

【www.njwktr.com--百科大全】

篇一:明日的学校读后感

看到《明日之学校》这本书,给人一种希望;看了书之后,又有一种不着边际之感。
《明日之学校》是杜威1915年的著作,时至今日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时近百年,杜威这本著作的价值仍未被中国社会真正重视,更不要说发现可行的实践方法。中国高喊教育改革,高喊减压减负,高喊课程改革,这些已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了,而实际情况是:中国学生学习压力越来越大,读书越来越辛苦,辛苦到父母都不舍得的地步。在现在的中国,还只能看到“明日之学校”的海市蜃楼,不着边际。
现在教育所用整个方法残酷它为了遥远不确定将来而牺牲了现在社会使得家长变得敏感家长越来越害怕孩子费童年不做事?可难道快乐不算吗?整天跑跑跳跳不算吗?人一生永不会忙碌了卢梭说:“自然要求儿童在成人以前还儿童如果想要颠倒这个程序就会结出不自然果子……不到成熟就烂掉了”现在孩子所能接触到教室里课桌、书本、黑板、同学、老师家里电器、书桌、父母大自然慷慨赐予人类广阔奇妙世界:西瓜虫变成两断还在蠕动蚯蚓水稻小麦……人类在自己儿时尽情享受过这些自然赐予宝藏后却禁止下一代接触、抚摸、探寻这对后来出生孩子不公而社会实际也这个权利去剥夺孩子们贴近自热发展天培养美德权利这人类发展悲哀
杜威认为“误用时间比虚掷光费更大,教育不当的儿童比完全没有受过教育的儿童离美德更远”。孩子童年时至关重要的两样活动的时间:一是嬉戏玩耍时间,二是和家长共度亲密时光。当中国儿童刚牙牙学语和蹒跚走路时,各种名目的兴趣班就如飞机投弹般狂轰滥炸而来。兴趣班、特长班、考级、考证书,儿童在作为儿童而有的承受能力范围内过得比父母还要沉重和繁忙。在这种情况里,父母更多地成为了孩子的督导员。儿童是羊,父母是放羊人,父母拿着鞭子将小羊从这块草地赶到那块草地。儿童还没到自己能决定是非和反抗的力量,任由父母摆布,过着看似放养实际豢养的生活。赶场子的时间多了,父母和孩子一起游戏玩耍的的时间就少了,父母和孩子的亲密感就会大打折扣,在儿童的内心深处,也许父母更多时间的角色是严格的家庭教师,孩子始终处在一种紧张的状态。
当今学校教育似乎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每每遇到小升初、中考、高考等影响孩子命运的考试,媒体总是不舍放弃新闻报道的机会。孩子的家长也竞相参与到孩子的大战中,“家校通”时刻联系着家长和学校。但是,这些人的关注无法给我们孩子的学习条件带来根本的转变。当我们的孩子在受教育的漩涡里痛苦挣扎时,这些人只能做到像围观群众般里三层外三层的越积越多,时而发出一两声无奈的心疼的叹息。中国教育渴望受到更多学者专家、ZF机构的关注。但愿明日之学校早日成为今日之学校。


篇二:

看到《明日之学校》的书名,给人一种希望同时又不着边际之感。
对美国人来说对书名《SchoolsofTomorrow》更多感受到的是希望,作为美国人的他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将题目理解为《今日之学校》。因为此书的出发点正是描述美国各地受卢梭、裵斯泰洛奇金和其他教育改革家印象的一些新型学校,是关于正在实验中的这些学校的描述,特别是关于这些学校用实例说明的观念以及杜威对于初等、中等教育改革的建议。比如美国印第安纳州的葛雷学校。这些学校虽然尚在实验阶段,但至少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这些学校的教育模式极有可能扩大推广于社会成为普遍的今日之学校。
明日,对国人来说,更多只能代表它的本意:未来。《明日之学校》是杜威1915年的著作,时至今日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时近百年,杜威这本著作的价值仍未被中国社会真正重视,更不要说发现可行的实践方法。中国高喊教育改革,高喊减压减负,高喊课程改革,这些已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了,而实际情况是:中国学生学习压力越来越大,读书越来越辛苦,辛苦到父母都不舍得的地步。在现在的中国,还只能看到“明日之学校”的海市蜃楼,不着边际。
杜威在“教育即自然发展”一章中的一个观点,有一语惊醒梦中人的力量。那就是:把作为一个儿童用得着的东西交给儿童,而不应该只是拿成人所积累的知识即与儿童的生长迫切需要毫不相关的东西强加给儿童。误用时间比虚掷光费更大,教育不当的儿童比完全没有受过教育的儿童离美德更远。前一句说明了我们应该如何利用学习时间,后一句在说明误用时间的惨痛损失。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归结到本质,学习是为了生存,达到一个再高些的层次就是为了生活,如此而已。当中国的孩子是辛苦的。中国当今的教育真是在不惜一切代价迎合一句古话:活到老学到老。从还是母亲肚里的一滩血开始,中国的儿童就已经在接受胎教了。对于胎教我不置可否,听一些古典音乐和胎教故事,这些不会增加大人和肚里的负担,即使无益那也无害。一旦进入小学,中国的孩子就被宣判了12年有期徒刑,直到进入大学才获得解脱(大学教育制度把读书人从监牢里解救出来到底是好是坏这里暂且不论)。在12年服役过程中,中国孩子被要求强制学习的内容果真有必要学吗?
回答这个问题的标准是什么呢?标准即:一个人在努力生存和生活中是否用得到这个东西。按照这个标准所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试看中国的奥数事业。我之所以称其为事业,因为它已经形成了一个成熟的变态的系统。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那样把奥数当做一门事业看待。25年前中国开始正式参加“奥林匹克数学竞赛”。11年前,中国奥数不断升温,进而演变为疯狂的“全民奥数”。目前,我国已有100余名少年选手获得国际奥赛金牌。可是中国真正的数学人才,似乎并未因奥数的全民化而培养出来,国人已很久未见大师了。中国的邻国日本教育不可说不发达,但奥数成绩却一塌糊涂,很少能进入前10名。中国人和日本人同属黄种人,甚至很多中国人认为日本人也是很聪明的,为什么在智力大赛上却不敌中国呢答案很简单,因为它没有搞像中国一样的全民“奥赛运动”,这种奥赛运动给中国教育带来了极大的隐患。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与择校升学和产业利益相关联的“乱局”。
奥数变得日益功利化、大众化、低龄化。什么南京名师奥数辅导,苏州名师奥数辅导,无锡名师奥数辅导,各地的奥数培训班如“雨后春笋”无耻地冒起,昧着良心大发奥数财。中国奥数在养油了多少相联系的人的同时坑害了多少稚气未脱的无知的孩子。奥赛的初衷是为了发现智力超常的儿童,演变至今的奥赛俨然成为小学生进名初中的敲门砖、高中生进名高校的“助推器”。大多数学生对奥数抓狂,明智的家长对奥数憎恶,但因为现行的一些入学录取体制,他们又不得不卷入到奥数的涡流中。学习奥数真的有用吗?国内外专家公认,只有5%智力超常的儿童适合学习奥数。换句话说百分之九十五的的学生只是在陪读。更坏的影响是:强制不想学的孩子去学奥数,不但影响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压制了对其它兴趣的开发。
2010高考刚落下帷幕,最大的重磅炸当数学莫属,被社会疾呼“怎一个‘难’字了得”。据说数学考卷最后一道大题需要运用传说中的拉格朗日定理才能解答。在惊叹高考数学之余我们可以联想到当今的高中数学教育。我常常困惑:我们把数学学得这么难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在国际数学竞赛上多拿奖杯以显示中国人的聪明?同是地球人,中国何苦使自己的孩子在数学学习上如此痛苦呢?更要命的是:有多少人在他们今后几十年的工作、生活中运用到高中艰难得痛苦着学完的数学定理、公式呢?就像杜威在“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一章中说道:绝大部分学校在其教学方法和教科书中,却忽略了社会生活的基矗这些学校不是把具体的工作和工作中人的方面放在中心,相反却强调象的东西。人、社会,说来复杂,其实又很简单。人或者为了生存,为了更好的生活,有余力时回报社会。我们之所以送孩子进入学校学习就是为了让他们学习谋生之道,为以后的生活打基矗人是具体的感的动物,何必让自己在无情的象的、今后不可能用到的东西中挣扎呢。也许生活很简单,只是人类自己把它搞复杂了,而且是没有意义的复杂。
杜威认为“误用时间比虚掷光费更大,教育不当的儿童比完全没有受过教育的儿童离美德更远”。孩子童年时至关重要的两样活动的时间:一是嬉戏玩耍时间,二是和家长共度亲密时光。当中国儿童刚牙牙学语和蹒跚走路时,各种名目的兴趣班就如飞机投弹般狂轰滥炸而来。兴趣班、特长班、考级、考证书,儿童在作为儿童而有的承受能力范围内过得比父母还要沉重和繁忙。在这种情况里,父母更多地成为了孩子的督导员。儿童是羊,父母是放羊人,父母拿着鞭子将小羊从这块草地赶到那块草地。儿童还没到自己能决定是非和反抗的力量,任由父母摆布,过着看似放养实际豢养的生活。赶场子的时间多了,父母和孩子一起游戏玩耍的的时间就少了,父母和孩子的亲密感就会大打折扣,在儿童的内心深处,也许父母更多时间的角色是严格的家庭教师,孩子始终处在一种紧张的状态。现在的社会氛围还造成了这么一种情况:放学后儿童在家附近与小伙伴玩耍的情景成了罕见现象,难得看到一两个时那一两个追求儿童天的小孩往往被认为是调皮的不好好学习的学生。而在10年前我读小学时,这种现象是没有这么严重的。这对孩子们的开朗格的培养和大胆创兴的美德的培养都是危害极大的。现在中国有很多这样的家庭,在经济发达地区此种现象尤为普遍。父母的心理是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别的孩子在学,我的孩子就也要学。我的表妹就是这样一个很好的可怜的例子。周六下午书法班,晚上手风琴课,周日上午“小荷作文”,下午珠心算班。我的舅舅偶尔带她去看外婆家,屁股还没坐热就要接着赶场了。弥足珍贵的童年时光就被消耗在一间间课堂里和去往课堂的拥挤的马路上,学到的是不用如此刻意将来也能学会的一些象的高高在上的知识,或者是对将来有一些帮助却也得不偿失的东西。
现在教育所用的整个方法是残酷的,因为它为了遥远的不确定的将来而牺牲了现在。社会使得家长变得敏感,家长越来越害怕孩子费童年,不做什么事?可是难道快乐不算吗?整天跑跑跳跳不算什么吗?人的一生永不会这样忙碌了。卢梭说:“自然要求儿童在成人以前还是儿童。如果我们想要颠倒这个程序,就会结出一种不自然的果子……不到成熟就烂掉了。”现在的孩子所能接触到的就是教室里的课桌、书本、黑板、同学、老师,家里的电器、书桌、父母。大自然慷慨赐予人类的广阔的奇妙的世界:西瓜虫,变成两断还在蠕动的蚯蚓,水稻,小麦……人类在自己儿时尽情享受过这些自然赐予的宝藏后却禁止下一代接触、抚摸、探寻。这是对后来出生的孩子的不公,而社会实际也没有这个权利去剥夺孩子们贴近自热,发展天,培养美德的权利。这是人类发展的悲哀。
当今学校教育似乎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每每遇到小升初、中考、高考等影响孩子命运的考试,媒体总是不舍放弃新闻报道的机会。孩子的家长也竞相参与到孩子的大战中,“家校路路通”时刻联系着家长和学校。但是,这些人的关注无法给我们孩子的学习条件带来根本的转变。当我们的孩子在受教育的漩涡里痛苦挣扎时,这些人只能做到像围观群众般里三层外三层的越积越多,时而发出一两声无奈的心疼的叹息。中国教育渴望受到更多学者专家、政府机构的关注。但愿明日之学校早日成为今日之学校。


篇三:

《明日之学校》是杜威1915年的著作,时至今日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时近百年,杜威这本著作的价值仍未被中国社会真正重视,更不要说发现可行的实践方法。中国高喊教育改革,高喊减压减负,高喊课程改革,这些已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了,而实际情况是:中国学生学习压力越来越大,读书越来越辛苦,辛苦到父母都不舍得的地步。在现在的中国,还只能看到“明日之学校”的海市蜃楼,不着边际。
杜威在“教育即自然发展”一章中的一个观点,有一语惊醒梦中人的力量。那就是:把作为一个儿童用得着的东西交给儿童,而不应该只是拿成人所积累的知识即与儿童的生长迫切需要毫不相关的东西强加给儿童。误用时间比虚掷光费更大,教育不当的儿童比完全没有受过教育的儿童离美德更远。前一句说明了我们应该如何利用学习时间,后一句在说明误用时间的惨痛损失。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归结到本质,学习是为了生存,达到一个再高些的层次就是为了生活,如此而已。当中国的孩子是辛苦的。中国当今的教育真是在不惜一切代价迎合一句古话:活到老学到老。从还是母亲肚里的一滩血开始,中国的儿童就已经在接受胎教了。对于胎教我不置可否,听一些古典音乐和胎教故事,这些不会增加大人和肚里的负担,即使无益那也无害。一旦进入小学,中国的孩子就被宣判了12年有期徒刑,直到进入大学才获得解脱(大学教育制度把读书人从监牢里解救出来到底是好是坏这里暂且不论)。在12年服役过程中,中国孩子被要求强制学习的内容果真有必要学吗?
回答这个问题的标准是什么呢?标准即:一个人在努力生存和生活中是否用得到这个东西。按照这个标准所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试看中国的奥数事业。我之所以称其为事业,因为它已经形成了一个成熟的变态的系统。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那样把奥数当做一门事业看待。25年前中国开始正式参加“奥林匹克数学竞赛”。11年前,中国奥数不断升温,进而演变为疯狂的“全民奥数”。目前,我国已有100余名少年选手获得国际奥赛金牌。可是中国真正的数学人才,似乎并未因奥数的全民化而培养出来,国人已很久未见大师了。中国的邻国日本教育不可说不发达,但奥数成绩却一塌糊涂,很少能进入前10名。中国人和日本人同属黄种人,甚至很多中国人认为日本人也是很聪明的,为什么在智力大赛上却不敌中国呢答案很简单,因为它没有搞像中国一样的全民“奥赛运动”,这种奥赛运动给中国教育带来了极大的隐患。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与择校升学和产业利益相关联的“乱局”。
杜威认为“误用时间比虚掷光费更大,教育不当的儿童比完全没有受过教育的儿童离美德更远”。孩子童年时至关重要的两样活动的时间:一是嬉戏玩耍时间,二是和家长共度亲密时光。当中国儿童刚牙牙学语和蹒跚走路时,各种名目的兴趣班就如飞机投弹般狂轰滥炸而来。兴趣班、特长班、考级、考证书,儿童在作为儿童而有的承受能力范围内过得比父母还要沉重和繁忙。在这种情况里,父母更多地成为了孩子的督导员。儿童是羊,父母是放羊人,父母拿着鞭子将小羊从这块草地赶到那块草地。儿童还没到自己能决定是非和反抗的力量,任由父母摆布,过着看似放养实际豢养的生活。赶场子的时间多了,父母和孩子一起游戏玩耍的的时间就少了,父母和孩子的亲密感就会大打折扣,在儿童的内心深处,也许父母更多时间的角色是严格的家庭教师,孩子始终处在一种紧张的状态。现在的社会氛围还造成了这么一种情况:放学后儿童在家附近与小伙伴玩耍的情景成了罕见现象,难得看到一两个时那一两个追求儿童天的小孩往往被认为是调皮的不好好学习的学生。现在中国有很多这样的家庭,在经济发达地区此种现象尤为普遍。父母的心理是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别的孩子在学,我的孩子就也要学。弥足珍贵的童年时光就被消耗在一间间课堂里和去往课堂的拥挤的马路上,学到的是不用如此刻意将来也能学会的一些象的高高在上的知识,或者是对将来有一些帮助却也得不偿失的东西。
现在教育所用的整个方法是残酷的,因为它为了遥远的不确定的将来而牺牲了现在。社会使得家长变得敏感,家长越来越害怕孩子费童年,不做什么事?可是难道快乐不算吗?整天跑跑跳跳不算什么吗?人的一生永不会这样忙碌了。卢梭说:“自然要求儿童在成人以前还是儿童。如果我们想要颠倒这个程序,就会结出一种不自然的果子……不到成熟就烂掉了。”现在的孩子所能接触到的就是教室里的课桌、书本、黑板、同学、老师,家里的电器、书桌、父母。大自然慷慨赐予人类的广阔的奇妙的世界:西瓜虫,变成两断还在蠕动的蚯蚓,水稻,小麦……人类在自己儿时尽情享受过这些自然赐予的宝藏后却禁止下一代接触、抚摸、探寻。这是对后来出生的孩子的不公,而社会实际也没有这个权利去剥夺孩子们贴近自热,发展天,培养美德的权利。这是人类发展的悲哀。
当今学校教育似乎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每每遇到小升初、中考、高考等影响孩子命运的考试,媒体总是不舍放弃新闻报道的机会。孩子的家长也竞相参与到孩子的大战中,“家校路路通”时刻联系着家长和学校。但是,这些人的关注无法给我们孩子的学习条件带来根本的转变。当我们的孩子在受教育的漩涡里痛苦挣扎时,这些人只能做到像围观群众般里三层外三层的越积越多,时而发出一两声无奈的心疼的叹息。中国教育渴望受到更多学者专家、政府机构的关注。但愿明日之学校早日成为今日之学校。


篇四:

中国的学生学习就是为了能够有好的将来,而把大把的时间放在死读书上。
杜威认为“误用时间比虚掷光费更大,教育不当的儿童比完全没有受过教育的儿童离美德更远”。孩子童年时至关重要的两样活动的时间:一是嬉戏玩耍时间,二是和家长共度亲密时光。当中国儿童刚牙牙学语和蹒跚走路时,各种名目的兴趣班就如飞机投弹般狂轰滥炸而来。兴趣班、特长班、考级、考证书,儿童在作为儿童而有的承受能力范围内过得比父母还要沉重和繁忙。在这种情况里,父母更多地成为了孩子的督导员。儿童是羊,父母是放羊人,父母拿着鞭子将小羊从这块草地赶到那块草地。
中国的儿童真是受罪,老师也是活受罪。


篇五:

暑假里,我认真读了《明日之学校》这本书,书中的内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令我受益匪浅。
《明日之学校》一书不是一本教育学,它只是对课堂工作的一种描述,并从理论方面作些说明。尽管这样,我在本书中深切地体会到作者的哲学的印记。因为实际上本书所描述的是“今日之学校”,称它为“明日之学校”,意味着在杜威看来,它们是代表新学校未来的共同的趋势。
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对印第安那葛雷学校的详细记述。葛雷是新兴的钢铁城市,但葛雷学校不是专门为钢铁公司培养工人,或者满足工业某一类专业训练的要求。沃特认为,问题不是要传授各个人具体工作需要的知识,而是要保持和激发少年时期的自然兴趣和热情,使每个学生能控制自己的身心,并保证他成功地做一个人和一个公民。葛雷学校的课程与印第安那一般公立学校所规定的一样,但是它力求把工作和社会的需要密切联系起来。“从做中学”是葛雷学校的基本要求,“所有儿童应当在适当的条件下忙着工作、学习和游戏”。
在《明日之学校》的最后几章里,杜威对通过工业进行的教育和有关问题作了广泛的论述。现行教育的许多问题和方法是在过去社会条件下产生的。在贵族制和封建制国家里,初等以上教育的课程和方法是为有闲阶级设计的;手工劳动是由奴隶和农奴承担的,对这些人的训练是一种奴隶式的教育。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关于知识和心智的观念是,身体的运用,尤其是手和感官的运用越少,就意味着这种智力活动的级别越高;真正的知识和思想完全是心的运用,而无需躯体任何部分的运用。于是,只有极少运用躯体的学科才属于自由的、高贵的学科。按照这个标准,哲学、神学、数学和逻辑是第一等的学科,其次是文学、语言、文法、修辞,等等。即使我们称之为艺术的那种东西,也被贬入下等的学科。因为绘画、雕刻、建筑的成就需要技术和手工的训练,教育应当训练人去欣赏艺术,而不是去创造艺术。杜威指出,虽然产生上述这些观念和思想的政治和工业条件已经开始消退,但是在有闲阶级对于一切劳工阶级享有理所当然的巨大优越感的时候形成的传统的东西,却仍然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长期保留下来。
为了跟上时代的变化,杜威要求“学校教学的所有项目都应该在学校与维系人们的社会活动的网络的联系中反映出来”,“除非把广大工人当做他们使用的机械上的盲目的大小齿轮一般,否则,他们就必须对他们所使用的材料和器械的整个物质和社会的事实有所了解。”他呼吁真正的问题是要对所有的教育进行改造,以适应随工业革命而来的科学、社会和政治生活条件的变化,那么已经在进行的具有这种广阔的目的的各种实验,就应被看做特别值得同情和明智的考察的。
在最后的一章里,杜威对所描述的学校的相似之点作了概括:重视所有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他的品质和能力;运用自然的方“从做中学”; 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用这些活动取代通常孤立的书本学习,以取得积极的道德效果;强调发现学生感兴趣的工作,但不是在狭隘的意义上看待兴趣,一味迎合儿童,把传统的教材裹上一层糖衣,而是提出问题,使他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解决问题,目的本身将提供他坚持单调乏味的工作所需要的刺激。尽管这些学校的类型、结构、课程和方法有很大的差异,可是通过分析,它们显示出上述相似之点。相似的东西比相异的东西更为重要,因为它们表明了正在进行中的教育革新的方向。
全书最后归结到了“民主的教育”这个问题上。杜威认为,在最近150年间发生了改变人类生活和思维习惯的两大变化,一个是民主观念的发展要求教育上相应的变革;另一个是通过科学发明带来的变化,也必须在课堂中得到反映。把公立学校划分开来,结果表明一部分学校追求传统的过多的书本教育;另一部分为应付从事手工劳动的人进行过多的“实际”教育,这是与民神完全不相容的社会宿命论的计划。杜威的结论是,以机会均等为理想的民主教育,把学习和社会应用、观点和实践、工作和对于所从事的工作的意义的认识,从一开始并且始终如一地结合在一起。在这里,杜威再次表现出了他的教育理论中的主要东西是社会改良主义。
1915年,杜威和他的女儿写下了不朽的教育篇章《明日之学校》。杜威是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家,他的思想是人类教育的宝贵财富。因此,建议大家读一读《明日之学校》,它能够给今天的教育改革带来最直接的启示。教育实践犹如奔腾不息的江水,对任何好的思想和经验,我们都应结合当下的情境,以自己的思考和实践去把握。

本文来源:http://www.njwktr.com/content/84179.html

上一篇:矛盾论读后感

为您推荐

2018qq空间比较长的说说大全 你的酒窝没有酒,我却醉的像条狗

一、 爱,不是完美而是补充的过程,不是偏见是公平,不是贪婪是满足, 不是依赖而是互相搀扶,于是我一直孤独地走着, 因为我有一盏没有点起的心灯,直到遇见你,遇见你灿烂的笑容。二、 我不怕你十年未归,空间说说

2024-04-28 23:02:42  

吸引人的空间说说长篇最新版 喜欢是乍见之欢,爱是久处不厌

1.你若逢场作戏,我便将计就计;你若生死不弃,我便奉陪到底。2.有人说我长的丑,我顿时笑了,我丑,我追你了吗!3.如果你的生活已处于低谷,那就大胆走,因为,你怎样走都是在向上。4.本以为念念不忘空间说说

2024-04-28 23:02:42   吸引人的幽默空间说说  

高冷的空间说说大全2018最新款 比后悔更可怕的是遗憾

1.别急,等你成功了再回头扇那些人巴掌也不迟。2.道理都懂,但该怨的还是会怨,该骂的还是会骂,该哭的也还是会哭,毕竟心里的难受不是道理所能释怀的。3.我把所有都自己扛他们说我太要强,我终于扛不住空间说说

2024-04-28 17:02:40   男生qq说说大全高冷  

关于四叶草的空间说说 越过十年春秋,只为赴你一日之约

1.四叶草在未来为TFBOYS盛开,现在只要你们做我们的花海。2.柠檬不会不酸,苦瓜不会不苦,薄荷不会不凉,地球不会不转,四叶草不会不爱TFBOYS。3.有一种组合叫做TFBOYS,有一种草叫做空间说说

2024-04-28 17:02:40   找到四叶草的心情说说   四叶草的说说简短的  

近期比较热门的QQ空间说说 我不说,你不懂,这就是距离

1 心事这东西,你捂着嘴,它就会从眼睛里跑出来。2 有些话,说的人动动嘴,听的人却动了心3 在家长眼中,玩一小时的电脑会近视,而看24小时的书却不会近视。4 如果有人用钞票扔你,跪下来空间说说

2024-04-28 11:02:34   近期热门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