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一本书去巴黎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0-01-18 来源:百科大全 点击:

【www.njwktr.com--百科大全】

篇一:《带一本书去巴黎》读后感


一直都很喜欢巴黎,觉得它是世界瞩目的时尚之都,集浪漫、时尚、气质、素养于一身的城市,总向往着有一天能够去那里。无意间发现《带一本书去巴黎》这本书,便爱不释手的阅读起来。

怀着虔诚的心情和远行的冲动读完这本书,完全没有之前想象中的游记的感觉,林达的这本书力图通过对巴黎历史遗迹的寻访,探寻自由、民主与人性是如何在和非理性与恐惧暴力的不断冲突中慢慢成为世界人民共守的现代理念的。圣丹尼滴血的头颅、安布瓦斯的古堡前悬挂着的1200具新胡格诺教徒的尸体、卢瓦河的地牢和它的唯一幸存着维永、巴士底狱。……历史在林达的笔下呈现出来,沉重而又血腥。

作者在浓厚的法国历史文化氛围中,用大量的历史细节和场景,丰富了对艺术、文化,对历史、社会,以及对“革命”的理解。让我对巴黎三百年前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显然作者对巴黎的掌故和历史了如指掌。从西岱岛最古老的桥的名字为什么是“新桥”,到协和广场上为何竖立着埃及的方尖碑,巴黎圣母院、卢浮宫、凡尔赛宫等这些旅游热地,作者用历史故事和法国的革命、制宪历程把他们串了起来,读起来当然比看旅行指南更有趣,同时也更让人能理解法国三色旗的三色所代表的:自由、平等、博爱。现在比之前更向往巴黎了,更想去触摸那座历史浓厚充满艺术的圣地。

篇二:林达《带一本书去巴黎》读后感——我有一个信仰


社会进步,靠的是一群不安分的人。比如发明创造,比如革命。但是,不安分源于追求自由、公正;永远和不文明无关。甚至,群众暴力也于事无补。

1789年,当人们攻进巴士底狱时,发现里面只关了7个人,革命者没有通过审判程序就放了这几个人。随后,革命的狂潮陷入民众暴乱,试图恢复社会秩序的革命者也被打倒。解放战争进入了“雅各宾”恐怖时期。监狱重新开始建造,里面关满了未经审判的不同政见者,新制度承诺的公平、正义不见踪影,相反司法愈见黑暗。许多人未经审判即被推上断头台。作出这些事情的,同样是三年前的革命群众。有区别的,是原来最应该被同情的底层民众,变身为原来他们最恨的人。

所以,未经法律,未经法定程序,以为登高一呼,以为枪杆子出政权,指望“以暴制暴”解决问题的想法和做法都不能给人民一个长久保障。

缺乏法治传统,放弃法律程序的权威,对恶保持沉默,为维护既得利益阶层而拒绝民选和监督,才是一切的万恶之源。

历史留给我们的“对敌人的残忍,就是对无产阶级的慈爱”;剥夺有产者的资产,就是实现“平等”;对别人为所欲为,享受特权,就是“自由”。这些封建、暴政思想既与现代“尊严、宽容、理性”的文明意识格格不入,也无法让公民对专制保持警惕,对权力进行制度性约束,更不能建成保障我们每一位公民合法权利的行政、司法程序。

没有了法治,中国特色的信访就只能拆东墙补西墙,拆来拆去比的是嗓门,牺牲的是尊严;没有了法律,网络的舆情只能是单相思般的清官渴望,公正就像买彩票,零零散散的飘在伸冤的浪潮中;没有了程序公正,以法定程序推动问题解决的意识,任何伟大的“理想”只能插在沙滩上,经不起风雨,轻易就会被扑倒。

亲爱的网友们,你们明白了吗?

当我们和行政机关都无视法律和法定程序时,怎能期待恶根结出善果?

公众又怎能相信汹涌澎湃的舆情不会受到利益的干扰和利用?

文革时的群众,不也常常成为加害者吗?十年间人间悲剧,伦理丧失,至今没人愿意为此背书。

所以,坚守理性和法治观念,我们才有可以期待的美好未来!

篇三:林达《带一本书去巴黎》读后感


读林达的《带一本书去巴黎》,在书的第一章节,我才了解到,原来这本书是雨果的《九三年》。

开始阶段,作者叙述了书的来历,“那是一个书荒严重的时候,书一开卖就被风卷残云般迅速瓜分,一本不剩。那已经是20世纪的70年代了,卖书卖的就像大灾之年开仓赈粮,也实在是现在社会难得的一景。我就在这样的抢购风潮中,抢回了这本《九三年》。必需品的严重缺乏会对人造成精神方面的损伤,其后果是一种轻度的精神不正常。”我想,那时候的中国正在经历惨痛的十年文化大革命,红卫兵对那些知识分子的残害是前所未有的,国家对文化自由之风是那么的遏制,这与法国的自由之风是怎样的一种对比,是怎样的一种反差。

随后,作者写到巴黎的建筑,从拯救巴黎的奥斯曼到西岱岛、教堂、安布瓦斯的古堡再到凡尔赛宫的国会大厅和塞纳河边的伏尔泰咖啡馆以及加纳瓦雷历史博物馆及协和广场上的卢克索方尖碑以及其他种种种种,无不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仿佛我已游历了上上个世纪法国的大巴黎一样,那会的巴黎充满革命气息,浪漫主义,自由的氛围浓郁无比。

雨果是写历史小说的。他写的小说往往远及中世纪。他的《九三年》其实是发生在1793年的事情。也就是说,他作品的描写对象,远在自己生活的时代之前,是对整整一个世纪前的法国重大历史事件的思考,所以,有时候,当我们看到自己目睹的一段中国历史,已经在各种文人笔下面目全非的时候,就会想,是不是30年的时间积淀还嫌不够?是不是我们还要再等待经历70年的风雨淘洗?假如是这样的话,希望在我们的下一个70年中,历史的真实素材能够被发掘和完整保存,而不是如已经过去的30年那样,往往是在做相反的事情。一百年,可以积淀、挣扎、反思而产生雨果。一百年,也足以推陈出新,埋葬一段历史,因而彻底忘却,整个民族并不是因为经历了什么而有所长进。巴黎是一个城市,也是一个历史缩影。踏上巴黎的街石,看着他完整的古都风貌,我们会感受到一些他们的历史观。

大量幸存于大革命和战火的古建筑群,却在和平时期被拆的片瓦不存,怎不叫巴黎人一想起来就痛心疾首呢?这让我想到了解放前的北平,那会为了北平的古建筑的存留,国共两党精诚一致、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使得战火下的北平和平解放,那会的毛主席也说过:“北平若能和平解放,善莫大焉。”可是,后来呢,等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毛主席说拆哪就拆哪,建筑大师梁思成下跪祈求,才仅仅只保留了前门等极少数的原始古建筑,原来的那些古城墙,战火中尚未被损伤,却也在和平时期被拆掉,这怎能不叫人痛心疾首呢?

不只是北京,全国各地多少优秀的古建筑,在和平时期,被拆、被毁,这与巴黎是多么鲜明的对比?这就是我们需要反思的吧!

篇四:《带一本书去巴黎》读后感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自序中说到:“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的确,不管我们到哪里去旅行,都可以触摸到当地的历史和文化的底蕴,可往往人们关注的是自然山水而忽略了人文山水。

巴黎是世界名城,也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4天的旅行是读不完的。但随团导游的详尽解说让我记住了许多巴黎人文的东西,《带一本书去巴黎》的作者林达带着一本写“革命”的文学名著雨果的《九三年》奔赴巴黎,在法兰西的城堡、广尝宫殿、教堂、博物馆里,咀嚼着文化的成果、品味着艺术的盛筵,倾听着历史的回声,感悟着前人在血与火中凝成的思想与智慧。我当然达不到那个思想境界,只是印象而已。

记装奥斯曼”

我们乘坐的旅游大巴从法兰克福出发,傍晚时分进入巴黎市。不夸张地说,全车人对巴黎胜景顿时激动起来、兴奋起来。大家指指点点,“好美呀、真漂亮…”的赞扬声不绝于耳。年轻人端着相机从车窗向外拍照,导游解说的声音都被大家的惊叹声盖住了。我女儿更有意思,自言自语地说,后悔当初应该多学学法语,我太喜欢这个城市了。

巴黎本身很紧凑,可给你的感觉就是大。城市的规划设计,似乎以炫耀压倒一切的皇家气派为宗旨。就说凯旋门。围绕着凯旋门是一个圆形广场,广场外圈就是呼呼作响的车道,置身凯旋门顶,可以看到,以这里为中心,12条堪称世上最早的林荫大道,向四面八方辐射开去,气势恢宏。巴黎的街石,完整的古都风貌,它的城市整体感和一个巴黎人的名字分不开,他就是“奥斯曼”。

1852-1870年,当时任巴黎警察局长的奥斯曼负责巴黎城市大改建。不少巴黎人对奥斯曼至今咬牙切齿,因为19世纪中期以前的巴黎,已经相当成熟,大量幸存于大革命和战火的古建筑群,却在和平时期被拆得片瓦不存。可是心平静气下来,也相信另一种说法。就如作家林达所述,即便再迷恋于巴尔扎克笔下的中世纪街景,也不能不承认,奥斯曼在某种程度上拯救了巴黎。当变革成为必须时,越早发生,反而越能接近原来的风格和样貌。

早在150年前历史的巴黎大街仍然能够适合现代生活的需求,在这个意义上不得不佩服奥斯曼对尺度的把握。那凝重的灰色调,浑厚雕塑感的城市整体,塞纳河岸的宽敞绿化带以及众多的宽敞的林荫大道的建设,使巴黎成为世界上最美丽和壮观的城市。可以说现代巴黎无处不具有奥斯曼改造和设计的痕迹,那些纪念性建筑,小广场,小花园形成浪漫的文化氛围,都有一种特殊的巴黎味道。

篇五:《带一本书去巴黎》读后感


我这人有个坏习惯,看书总是被动的,需要的时候才想去看。记得20XX年去了趟敦煌莫高窟,记忆中的那点知识早忘光了,全凭听导游解说去追忆。回来后把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有关章节又翻来看,才弄清那点事。

去年赴英国前,女儿怕我到那儿看不到国内电视节目,语言又不通,让我带几本中文书籍来,打发业余时间。因飞机携带行李重量有限,总想给女儿多带点东西,本想带的几本书,实在装不上放弃了。让女儿应验的不是业余时间不好打发,而是对国外知识的盲区一片。上学时掌握的那点世界地理、世界历史早已模糊了。真后悔出国前应作些“功课”,看看书、查查资料,弥补一些英、法以及欧洲历史、地理知识的空白。感慨的是同参加欧洲五国游的几名中国留学生事先做了很多功课,甚至连去巴黎凡尔赛宫每周五下午五点以后成人半票,28岁以下免票,后花园免票的信息都查到了,弄得导游又临时改行程。因景点的票都是自费且很贵,大家不得不算算经济账。

回国也有半年了,女儿总鼓励我经常写写日志,练笔又练脑,还嘱咐我别总回忆以前那点事,写写现在的事情。退休了,除了公园走走步、照顾父母、同学聚会等,真没有能值得写上几笔的。我也计划着闲暇时看看书,恶补点儿知识,写写读后感,即让生活充实一些,又和朋友们共享读书的快乐。

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还是刚参加工作时读过。狄更斯的《双城记》,雨果的《九三年》和林达的《带一本书去巴黎》等在书柜里束之高阁,很少去翻它们。春节一过,一口气读完《带一本书去巴黎》。我非常佩服林达、余秋雨的旅行日记,最起码他们是带着问题去寻找考证历史的踪迹。特别是林达他们手捧地图为在法国寻找到“雅克宾俱乐部”历史遗迹付出的辛苦,着实让我感动。

《带一本书去巴黎》是林达书中的一篇。那是他怀揣一本雨果《九三年》去的法国,走一段、读一段。这本书是20XX年出版的,读起来距离还不算太远,里面提到的巴黎建筑、巴黎古迹、巴黎广场和我的“眼见为实”联系起来,增加了新的感受。

我在巴黎呆了四天,当然参观的地方很有限,但巴黎给我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是美好的,是震撼的。

本文来源:http://www.njwktr.com/content/50783.html

为您推荐

形容国庆阅兵的句子、图片 赞美阅兵的句子

1、女兵们穿着整齐,迈着方步英姿飒爽,大有巾帼不让须眉的架势。2、战士们铿锵有力的回答,无不昭示着他们的对祖国和人民的那一份热爱。3、总书记的车所到之处,一声声高亢的立正,我们的人民子弟兵身姿描写类句子

2024-04-27 17:02:50   2009年国庆阅兵完整版   2019年国庆阅兵  

大海句子

海,平静时,像一位温顺的孩子,每当在海水波光粼粼时,似一面镜子,又似在与广阔的天地微笑。而我们,正在风平浪静的水里玩耍,不时有几只海鸥飞来凑热闹。 以下是大海句子,希望大家能喜欢。1、我爱海,爱它那波句子大全

2024-04-27 17:02:50   形容大海的句子   关于大海的句子  

描写感动的句子

感动是什么?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答案。但,无论是谁,都无法对一个毫无感情的人说出感动究竟是什么。因为感动不是用嘴说出来的,而是用心品出来的。以下是描写感动的句子,希望大家能喜欢。1、很久以前,我们无数次的句子大全

2024-04-27 11:02:35   描写被感动的句子   描写内心感动的句子  

描写音乐的句子

音乐是很美的,但是对终极的飞翔而言却是一种阻碍。音乐是一座桥,而你无法在桥下建造你的家园。桥梁需要被放弃。因为音乐的美本身可以使人们根植于其上。以下是描写音乐的句子,希望大家能喜欢。1、音乐是一种语言句子大全

2024-04-27 11:02:35   描写音乐的句子段落   描写音乐老师的句子  

描写害怕的句子

情断了,绑不住,试着放手,走与不走,留与不留,我不想懂。以下是描写害怕的句子,希望大家能喜欢。1、他吓得面色如土,舌头僵住了,说不出话来冷若冰霜。2、他的心在胸脯跳得就像大杆子使劲撞城门一样,不但不句子大全

2024-04-27 11:02:35   描写害怕的句子有哪些   描写害怕打雷的句子